玖景文旅
策劃-設(shè)計-建造-運營
用文化創(chuàng)意點亮文商旅
咨詢電話:15070893349
古建筑是一個民族,一座城市的生動面孔,也是生活在歷史之中的一部分人的共同記憶和身份憑據(jù)。保護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傳統(tǒng)風貌和個性。
在西山島上,還保留著很多古建筑,他們經(jīng)過歲月的變遷,卻依舊以別樣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大家的面前,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中,進島,看到這些古建筑,總是會有很多的感觸,似乎是歲月在對你訴說著舊時的故事。
西山后埠古村來源于后面有個船埠而得名,后埠有個井在蘇州可謂是獨一無二。用整塊青石鑿成的供村民洗滌用的雙連石盆。根據(jù)明代天順年間的《蔣氏里門記》碑文記載,雙井是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由徐氏首倡開鑿的,距今已經(jīng)有800多年的歷史了,但水質(zhì)依然十分的清澈,初建這雙口井,人們用轆轤吊水。
到了元朝時期,因為井水充盈,用桶挽水很方便,于是轆轤吊水改為直接用桶提取。直到今天,人們依然能在這里看到汲繩長年累月磨蝕井圈留下的深深刻痕。這些磨痕都朝同一方向,顯示是轆轤粗繩長期磨蝕的結(jié)果,井欄光滑異常,高低不同。
再來看一眼這井亭,元朝大德年間(1297-1307年),里人蔣棣(北宋平江知府蔣堂九世孫)在雙井上添建了井亭,為取水的人遮陽擋雨。
四根六角形亭柱亦為青石制,高2.8米,三根頂部有裂痕,都是元初遺物,亭頂為磚木結(jié)構(gòu)。井亭四角方形,結(jié)構(gòu)平穩(wěn)、樸實,風格簡潔大方。
現(xiàn)井、亭保存完整,井泉潺潺,仍為村中主要公井。1997年,井亭被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修整一新。
初識植里古村,便被它的“三寶”——古道、古橋、古樟所吸引。到植里村口,公路旁就是著名的植里古道。那古道用花崗巖筑成,整齊劃一,保存完好。據(jù)資料記載,古道頂部用448塊長150厘米、寬35厘米、厚20厘米的花崗巖條石鋪筑,平正筆直。古道造得極其講究,為鄉(xiāng)間罕見。
古道之北為永豐橋,單孔拱形,花崗石砌,灰黃顏色,橋上臺階、橋欄均保存完好,仍在使用。橋全長17.90米,頂寬1.90米,矢高3.2米,跨徑5.2米,橋孔拱券采用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法砌筑,南北橋堍各設(shè)11級踏步,東西兩側(cè)各置有一對橋耳石,東側(cè)北端橋耳石下方,嵌有一青石條,上刻楷書"康熙四十一年重建"字樣。
橋邊有一清代三叉古樟,干矮葉茂,形如巨傘。古道、古橋、古樟、小橋、流水、人家,構(gòu)成一幅典雅的天然圖畫。古道、古橋,1997年被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東村因東園公的隱居而得名,棲賢巷即是東園公隱居而經(jīng)常出入、上山的一條街巷。東村古村的東街棲賢巷口還保存一處建于明代的巷門,被稱之為棲賢巷門。它體量雖小,但形制古樸。
巷門,是古代里仿制的坊門演化而成的古代村落的一種安全防衛(wèi)設(shè)施。這種明代巷門的建筑形式在蘇南地區(qū)僅存這一處,其梁架結(jié)構(gòu)建筑風格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1986年,棲賢巷門被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并整修一新。巷門立柱四根,前后柱之間設(shè)坐板,如果你來到這里,不妨靜坐休息片刻。
雖然柱子和板凳早被時光侵蝕得斑駁不堪,但我們還是感到了那古代先賢之靈氣,正從巷門飄然而來。
楠木巷門立柱,支起了久遠的滄桑時光,夕陽印照在臉上,悠閑的村民常會在巷門口交談聊天,這種感覺哪里能用文字來形容。
隨著生產(chǎn)的發(fā)展,物質(zhì)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人們對文化的需要將更為迫切,古建筑在新的時期又擔當起文化休閑娛樂場所這樣一個新的歷史使命。
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記憶,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它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文化積淀。西山島的古建,依山臨水,半藏半露,含蓄意遠,風致古雅。在這里一抬頭,一俯首,都是一幅幅美麗多姿的國畫。
15070893349